查看原文
其他

徐德培 | 还记得铁笔钢板吗

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-04-16

【往期回读】

“丁中广祥”公众号2018年度分析报告

代写书信的赵先生

猫眼    家常日子菜饭香

小巷故事多    含辛茹苦慈和母

我在这里守望你    今天

坚贞不屈生身父

还记得铁笔钢板吗

江都   徐德培

【作者简介】徐德培:男,1947年生,中共党员、中学高级教师。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,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,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,2008年退休。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、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。曾获得“全国优秀教师”荣誉。


与教育界的老同事相聚,谈到现在的作业、试卷印制质量如何如何好,速度如何如何快,总会有人问起我:你还记得当年的铁笔钢板吗?


当然记得!刻印试卷在当时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,我哪能忘得了那些在摇曳的烛光下刻蜡纸、刷油墨、印试卷的夜晚?


上世纪70年代,我在家乡的村小当民办教师,每周25课时,白天忙于上课,讲义、试卷的印制工作大多安排在晚上。学校本来有一套铁笔钢板,后来班级增多了,僧多粥少,教师们常为铁笔钢板争得面红耳赤,校长就咬咬牙又置办了一套。

我的字写得不好,刻在蜡纸上印出来就更不像样,如同手掌透过X光的影像,暴露出骨架的缺陷,让本该连贯的笔画显得断断续续。我只好请教老教师。记得第一次正式拿起铁笔时,比我大十岁左右的樊启善老师现场指导:“执笔要稳,用力要匀,重则易破,轻则难印。”印刷时,樊老师卷起衣袖,左手的拇指与食指分叉开按住蜡纸上端,铺平在纸上,右手握着毛刷,蘸几下油墨示范着在蜡纸上边刷便念叨:“纸要平,墨要匀,先中间,后两边,先轻后重要记清。”很快,我掌握了技术要领,能独立刻印试卷了。


印刷的份数多了,按压蜡纸的两个指头就酸得要命。于是我想了个点子,用浆糊把蜡纸上端固定在木尺上,只要压住木尺就可以,不需要硬撑着把两个指头张开那么大距离,觉得方便了许多。不久,我的这个小发明被大家共享,让我颇有些成就感。几年后,学校添置了新式油印机,上面有一个装有纱网的木框,蜡纸贴上去不容易移动,另配有一个滚筒,滚筒上刷匀油墨,左手按下木框,右手握住滚筒的手柄均匀推动,木框下面的白纸上就印下清楚的内容。这样的油印机印刷份数多、质量高、速度快,我们曾经为此高兴了好几年。

70年代末,我到江都县中工作,学校有专门的文印室,再也不要自己刻印试卷了。有一次到文印室领试卷,发现我所熟悉的滚筒油印机被手摇式油印机代替了。看到工作人员轻轻地摇动手柄,一张张试卷快速地飞出来,颇感神奇。


不久,我在文印室,看到年过半百的刘正潮老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中文打字机,十分诧异:难道我们几十年的亲密朋友铁笔钢板要被淘汰了吗?“是的!”老先生自豪地说:“我们文印室又要鸟枪换炮了,你看看每人桌上,不是中文打印机,就是英文打印机。”老先生感慨万分:“徐老师呀,我50年代就在扬州师范学院靠铁笔钢板生活,是个老文印了。那时你的大姨夫谭同坤教授刚从复旦大学调到扬州师院,我常为他刻讲义。若干年后,我又在江都中学为你刻钢板,为你们家两代人服务的过程中,亲眼目睹文印室工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。我好兴奋啊!”


其实,值得刘老兴奋的事情还在后面呢。随着铁笔钢板的退休,中英文打字机也很快进入博物馆。电脑打字与一体化打印机的出现,使得教师编印试卷、讲义十分轻松便捷,还可以直接精选网络上的资源为教学所用,文印室的工作真正迈进了自动化、网络化的新时代。


窥一斑而见全豹,学校文印工作从铁笔钢板到电脑制版的颠覆性变化,是我国基础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快速发展的缩影。作为一个普通教师,既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,当然感到无比自豪与幸福。

来自江都日报,感谢作者提供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